跌破1499,茅台来到了应有的位置上!
这个“双十一”,飞天茅台跌破了1499元。此前这一直是被视作“茅台神话”的底线价位。
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在“百亿补贴”基础上,叠加平台优惠政策,使得500ml装53度飞天茅台的实际到手价仅为1494,首次低于官方建议零售价1499元,个别平台甚至低至1299元。
茅台的价格下跌已经并不新鲜,但这一次不同。它击中的,不只是市场价位,而是长期被强化的“价格信仰”:1499 不仅是官方建议零售价,更是信仰锚。当消费者发现“茅台也能轻易买到”,稀缺性的光环开始动摇。
渠道让利、民间囤货放量,价格连连破防,也让“茅台神话是否破灭”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要理解这场震荡的深层原因,必须先明白茅台长久以来的“神话”由什么构成。
长期以来,茅台的故事不是一瓶酒的故事,而是一套长期叠加的信仰体系:
价格信仰:1499 元的指导价与 2000+ 元的市场价长期共存,形成了“稳赚不赔”的心理预期;
社会信仰:茅台是礼赠、宴席与身份象征的代名词,超越了饮用属性;
金融信仰:茅台酒与茅台股被视为“双资产”,既能喝、又能涨。
这种信仰一度自我循环:价格稳→信心强→囤货多→更稀缺→再涨价。
但如今,这套循环已经出现系统性松动。
茅台跌价的原因是多重的。
首先是消费趋稳,需求回落。宴席、商务消费尚未完全恢复,礼品场景收缩,终端动销放缓。消费理性化,让过去依赖“刚需+收藏”的需求模式开始降温。茅台三季度财报显示,营收与净利润增速降至个位数,明显低于往年。
其次是电商渠道的冲击,打破了传统渠道下的价格体系。天猫、京东、拼多多相继加大补贴力度,“百亿补贴”“原价直降”让茅台出现1499元成交。短期看销量提升,长期看却削弱了茅台赖以存在的价格体系。当电商价低于经销商拿货价,渠道信任链条开始松动。
展开全文
在此基础上,民间库存开始放量,隐形供给爆发。过去几年,大量个人与黄牛囤酒视茅台为“硬通货”。如今批发价一路下行,心理价差被打穿,民间库存集中抛售。供给层面的突然放量,成为压垮价格的最后一击。
这些因素叠加,使茅台的市场价不再由稀缺驱动,而回归真实供需。
茅台价格下行,也引发了舆论对“茅台神话终结”的担忧。
但在百酒研究局看来,这更像是一次必要的“信仰去杠杆”,一场挤掉金融泡沫的价值回归,而非品牌体系的崩塌。
茅台的消费基础仍在。它依旧是中国最具品牌溢价的白酒,产能有限、口碑稳定。目前的短期波动多为库存与情绪驱动,而非需求坍塌。
茅台的品牌壁垒依旧深厚,无论是工艺、产区还是文化积淀,茅台仍是不可替代的符号。它的价值在于长期稳定,而非短期暴涨。
茅台的金融属性褪色,是理性回归。茅台的价格被过度金融化,如今回调反而让它回到“喝得起”的范畴。从“投资品”回归“消费品”,是品牌健康的必要调整。
因此,与其说神话破灭,不如说神话正在消退,现实正在接管。
茅台的价格松动,牵动整个高端白酒体系。
茅台一直扮演着行业“价值灯塔”的角色,某种程度上,其价格长期为其他高端品牌提供溢价支撑。但随着茅台价格体系受到挑战,高端白酒的溢价能力也开始承压。
当茅台散瓶价跌破1700元/瓶,甚至跌至官方零售价时,所有千元以上次高端品牌的性价比优势会被削弱,消费者自然开始觉得,“那为什么不直接买茅台”?这种信任危机直接导致高端市场出现有价无市现象。直观的连锁反应已经显现,五粮液、国窖1573等品牌批价也出现松动;中端酒在渠道端出货更为艰难。
进而导致的是,渠道观望的加重——批发价与终端价倒挂,经销商惜拿货;库存去化周期拉长——厂家与民间同时积压;消费结构下沉——高端疲软,次高端与酱香次品牌迎来机会。
因此,行业或将迎来一次结构性再平衡:高端酒价格回归理性,品牌力将成为比价格更重要的竞争核心;次高端市场将上演更激烈的“性价比”之战。
面对跌价压力,茅台预计会通过限量投放、优化渠道管理、拓展年轻化产品线等方式稳住基本盘。但更关键的,是重新定义增长逻辑:从稀缺溢价转向消费体验;从价格信仰转向品牌认同;从金融化回归日常化。
当茅台真正成为“能买、能喝,也愿意喝”的酒,而非被供奉的象征,它的价值将更稳固。当茅台的神话褪色,白酒行业也将迎来真正的考验:只有那些能够顺应时代、贴近消费者需求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变革中存活并发展。
来源:百酒研究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