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观察丨国会“秒过”爱泼斯坦法案 高票背后的不得不投

来源:央视

当地时间11月18日,“爱泼斯坦”这个名字数小时内在美国国会山制造了一幅罕见画面:众议院以427票赞成、1票反对的压倒性票数通过《爱泼斯坦档案透明法案》,参议院随后通过一致同意程序“秒过”众议院版本,并承诺一旦众议院完成手续、法案正式送交,即自动视为通过,直接送交总统特朗普签字。

△《纽约时报》报道,众议院以近乎全票通过《爱泼斯坦档案透明法案》,仅数小时后,参议院一致同意,该法案送达参议院即获通过。

在当前极度撕裂的美国政治中,如此高票和迅速地通过一项法案,显然不是因为两党突然在“真相”与“正义”上达成了“崇高”共识,而更像是在巨大民意压力、选举周期和党内博弈的挤压下,两党议员在该问题上找到了一个“几乎不能投反对票”的同向出口。也正因如此,这部象征意味浓厚的法案,吸引了远超其字面篇幅的关注。

法案获罕见高票通过

11月18日下午,众议院以427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表决通过《爱泼斯坦档案透明法案》,所有民主党人和几乎所有共和党人投了赞成票,仅有路易斯安那州共和党议员克莱·希金斯投下反对票。

法案要求司法部在法律生效后30天内,对所有与已故富商杰弗里·爱泼斯坦及其同伙吉丝兰·马克斯韦尔相关的“非机密档案”进行集中公开——包括案卷、调查材料、内部沟通记录等,同时允许涂黑受害者身份信息和正在侦办中的敏感内容,但明确禁止以“尴尬、声誉受损或政治敏感”为由拒绝公开。

几小时后,参议院迅速接招。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提出一项一致同意动议,即一旦众议院把通过的法案正式送交参议院,参议院即自动视为通过该法案且不作任何修正,随后直接送交总统签字。由于没有任何参议员提出反对,因此该动议获得通过。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主流媒体的直播页面标题直接改成了“参议院批准法案,推动公开爱泼斯坦档案”,并说明该法案“在参议院以一致方式通过”。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众议院通过有关法案要求公开全部爱泼斯坦文件后,该法案在参议院亦以“一致动议”方式获得通过。

展开全文

从程序意义上讲,这等同于参众两院在同一天、以几乎毫无悬念的方式,为一部极具争议象征的法案开了绿灯,接下来只剩下总统特朗普的签字环节,而特朗普已经公开表示他将签署该法案。

在刚刚经历40多天政府“停摆”、围绕预算和边境问题打得昏天黑地的国会,这种“秒过”与“高票”显得格外刺眼,也格外值得追问:为什么在爱泼斯坦问题上,两党突然走向高度一致?

几乎无人敢投反对票

高票本身并不神秘,这更像是多年积累的舆论和情绪突然找到了出口。

在美国公众舆论中,爱泼斯坦事件的关键词包括了未成年人性交易、精英网络、司法“网开一面”。从弗吉尼娅·朱弗雷等受害者早期站出来指控,到爱泼斯坦狱中离奇死亡,再到马克斯韦尔被判刑,该案在美国社会长期被视为“有钱有势者是否能逃脱法律”的象征性案件。现在,国会终于要用一部法案逼司法部打开档案柜,这对普通选民来说,几乎不会有反对理由。

而对议员们来说,“投反对票”几乎可以直接被翻译成“我反对公开涉未成年人性犯罪档案”,可想而知这将在选民中引发何等反应。因此,几乎没有人愿意站出来反对。众议院这一张孤零零的反对票来自希金斯。他在社交媒体上给出的解释是:法案会伤害“成千上万无辜者”,包括证人、亲属、提供不在场证明的人等,他担心“无差别公开调查档案,会在狂热媒体的放大下误伤无辜”。

但其实,相关保护条款已被写入法案文本。譬如,可以涂黑受害人隐私和正在侦办的敏感信息,真正涉密内容不在公开之列等。因此,舆论认为,“保护受害者”并不是反对公开档案的理由,真正被触动的只是那些怕“尴尬”的人。相反,对绝大多数要回到选区去面对下一轮初选和大选的议员们来说,在这样一个高度情绪化的议题上投反对票,无异于把自己的名字钉在耻辱柱上。因此,“赞成”几乎成为一种政治本能,而并非深思熟虑的政策选择。

两党各自的算计:

从激烈博弈到“不得不投”

当天表决结果给人的感觉是“皆大欢喜”,但过去几个月中,围绕这部法案的博弈并不和谐。

该法案最初由民主党众议员罗·卡纳和共和党人托马斯·马西共同提出。共和党领导层和特朗普本人起初都不愿触碰,因为白宫担心档案里有哪些东西会被有选择地用来打击特朗普本人和共和党精英。众议院议长约翰逊则认为,对司法部个案调查档案专门立法“会破坏刑事司法传统”。因此,法案长时间被搁置,迟迟得不到安排表决。

△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共和党众议员玛乔丽·泰勒·格林因坚持要求公开爱泼斯坦档案而与特朗普发生激烈冲突,显示共和党阵营内因此出现裂痕。

转折发生在9月到11月。共和党人马西发起了一项“解除搁置请愿”(Discharge Petition),只要有至少218名众议员在请愿书上签名,法案就能被强制提出来,必须排上全院表决,而不再由议长说了算。在惯常操作中,众议院议程完全由议长掌控,而“解除搁置请愿”只有在多数党领袖坚决不排期、但底层议员又承受巨大民意压力时,才会被少数人拿出来使用。最终,总计有214名民主党人和4名共和党人在请愿书上签字,其中就包括一直被视为“特朗普铁粉”的玛乔丽·泰勒·格林和博伯特等人。这一动作直接撕开了共和党内部的裂缝:一派是继续听从特朗普和党内高层指令、坚持不公开档案的,另一派则不愿在选民面前留下“阻挡公开档案”记录。

随着请愿成功导致法案表决不可避免,加上媒体不断报道“超过百名共和党人可能在表决中倒向公开”,特朗普在参议院表决前不久突然转变态度,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对于即将提交国会众议院表决的要求公开爱泼斯坦案文件的法案,共和党众议员应该投票支持。他说,共和党是时候向前看了。这一改口,既是对现实的承认,也帮共和党内的多数议员解了套:既然总统已经支持,那我投赞成票就是顺应民意,而不算“造反”了。

对民主党来说,其投赞成票的政治算计则更为直接。一方面,他们早就把爱泼斯坦案当成检验特朗普和司法部“是否遮掩真相”的试金石;另一方面,在政府刚刚重开、白宫和共和党因政府“停摆”而承担大量舆论责任的背景下,把公开爱泼斯坦档案推到台前,本身就是一次典型的“议题切换”,将关注焦点从预算和边境转向“你到底有没有在保护某些人”。

最终,两党在民意和选举压力的双重挤压下走向了同一出口:民主党人用这部法案证明“自己在追问真相”,共和党人则为自己争取一个“我也支持透明”的说辞,防止在媒体和对手广告中被钉死在“挡住真相”的标签上。高票通过,并不意味着此前的对立消失,而是意味着在这一具体按钮上,“不得不投”的力量大过了一切分歧。

从立法到执行:

真正的争议还在后面

对受害者和普通公众而言,该法案的通过无疑是意义重大的胜利:多年控诉后,国会终于用一部法律向司法部下达了“打开文件柜”的命令,并写明了时间表和不得遮掩的理由。但这并不等于所有人期待中的真相都会自动走到阳光下。

首先,法案给司法部留下了不小的操作空间。哪些细节会被视为“正在侦办、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内容,可以保留;哪些名字可以因为“保护无辜第三方”而被涂黑,其判断权仍主要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换句话说,从国会强制公开,到社会真正看见什么,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司法部如果选择“技术性执行”,在形式上遵守了30天公开的要求,却在内容上用大片黑条掩盖掉关键节点,那么舆论的下一轮争论,很快就会从“要不要公开”转向“到底遮了多少”。

其次,该法案开创的是一个危险但又难以避免的先例:国会可以围绕某一高度政治化的案件,通过专门立法要求行政部门集中公开档案。支持者认为,这是在给被各种利益绑架的司法体系“纠偏”,是在矫正那种嘴上说透明、实际却“看人下菜碟”的老毛病。反对者则表示,一旦这种模式常态化,任何重大刑事案件都可能被拉入政治争斗,给证人保护、侦查手段、执法合作带来额外压力。

△美国政治新闻网报道称,唯一投反对票的众议员希金斯解释,他做此选择是因为担心“无差别公开调查档案,会在狂热媒体的放大下误伤无辜”。

在这层意义上,爱泼斯坦案已不再仅是一个关于个体罪行的故事,而是在问:在高度极化的政治环境中,美国的“透明”究竟是一种权利,还是一件可以被反复拿来挥舞的武器?

一部象征性大于实质性的“透明法”

冷静来看,《爱泼斯坦档案透明法案》远称不上什么结构性改革,它既未重塑司法部门的权力边界,也未对监管、执法体系做出系统性调整。它真正改变的,是政治叙事的方向,是国会和司法部在某一类案件上的权力平衡感知。

对国会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站在阳光一边”的集体亮相。在民意与媒体放大的双重作用下,两党议员几乎没有拒绝空间,只能用一张张“赞成票”为自己购买一份“支持公开真相”的政治保险。真正激烈的博弈,早已在前期围绕是否排期、是否签署请愿的斗争中悄然完成。11月18日下午,议员们按下电子投票按钮的那一刻,反而成了成本最低的一环。

对受害者和公众来说,这是一纸来之不易的“阳光承诺”,但承诺与兑现之间仍有一段不短的距离。接下来,所有目光都会落到司法部:到底会有多少档案被真正摊在桌面上,又会有多少关键内容被浓重的黑条遮盖?国会是否还会在看到实际公开效果不佳时,借预算、听证会等手段继续施压?特朗普是否会在签字后,试图通过行政命令或内部指示,影响司法部的公开节奏与尺度?这些,都将决定这部法案究竟是“阳光的起点”,还是一次仅具有象征性的胜利。

对当下美国政治而言,该法案的通过更像是一面镜子。它折射出的是一个复杂而略显荒诞的现实:当对未成年性犯罪和精英网络的愤怒感足够强烈时,两党可以在表决板上呈现出罕见的高度一致;但在表决板之外,那些关于权力、责任与算计的纠缠,并没有真正缓解。

“爱泼斯坦档案”本身,也许无法治愈美国政治的伤口,但它至少迫使华盛顿承认:有一些东西,不能永远锁在柜子里。(央视记者 武卫红)

评论